我看《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》
好久不看电视剧了,荧屏尽是些模仿韩剧情节的山寨版电视剧,让人乏味。还有些主观臆造的抗日剧,有八路军战士用带光学瞄准镜狙击步枪,射杀大脑进水的日本兵,用我老爸——一个抗日老兵的话讲,这都是没有的事。这样的电视剧不如不看。
日前有朋友介绍一部好的电视剧——《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》,试着看了几集,竟难以割舍。
《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》用写实的手法,真实的再现中国历史转折时期的邓小平。那是一个动乱年代,经济凋敝、百业待兴。作为经历过当年动乱的人,我看了六集三个主题:教育会议、科技工作会议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大讨论。结论是:一个字“真”,两个字“真实”。用时髦话形容,接地气、顺民心。
七十年代,大批知识青年远离城市、告别父母,上山下乡在改造世界观的同时也与农民分食那微薄的田地物产。朋友告诉我,他下乡那会吃的是煮地瓜干、灶下烧的也是地瓜干。一年四季不见肉腥,唯一一次开荤是农家埋的死猪,趁夜静无人偷着挖出来红烧吃了。那时是没吃、没烧、没钱、没文化生活、更没有希望,这就是知青的生活。剧中描写,邓小平复出主动要求抓教育。教育是国家基础,中国的出路在人才,人才的培养在教育。小平断然提出恢复高考,为中华民族的振兴选拔培养人才。恢复高考就是为知识青年打开了一扇回城之门,一时间读书高考成了一代青年的主旋率。萤萤豆火、刺骨寒冬挡不住他们学习的热情。高考在充满希望的氛围中进行着,但在录取的环节出现了争执。一些有真知灼见的文科考卷,因对文革有不同的看法被批以零分,挡在大学门外。一些以高分入档的考生,又因政审被打入另册。镜头定格在小平同志与教育部长刘西尧等同志的谈话场面。在极左的思潮还占上风时期,邓小平的讲话充满政治斗争的技巧。“老子有问题不能株连子女嘛,孩子是没有问题的。”“我记得有个交白卷的张铁生,好象也不是零分,考生高考作文有不同的看法也不能是零分吧。”小平同志一席话,扫清了障碍,为优秀人才进入高等学府铺平了道路。镜头一转,定格在北大经济学院的开学典礼上。这是一堂特殊的开学典礼,冲破各种阻隔,汇集北大的79名新生各自介绍。有叔侄同学、夫妻同堂,北大经济学院院长、经济学家马寅初面对此景感慨地说:“旷世之举,我相信在你们之中有未来的部长、经济学家。中国有希望啊!”是啊,正是有了恢复高考的战略决策,给中国未来注入了希望,试看以后的三十年,中国的各级领导和经济精英,不正是来自恢复高考后的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?
围绕科技大会和实践是检验的大讨论剧情展开,更显得伟大人物的不平凡。在科技大会上,小平斩钉截铁的说:“没有科技现代化,其它的现代化都是空话!”工人付出的是体力劳动,科学家付出的是脑力劳动,科学家也是工人阶级的一部份嘛。会场掌声如雷,有白发苍苍的老科学家潸然泪下,哽咽地说:“盼摘下学术研究权威帽子盼了多年了,这一天终于盼来了。”
在剧中,“实践是检验的大讨论”和“两个凡是”是集各种矛盾冲突的高潮。这本来是一次党内思想斗争,但剧情却围绕社会层面展开。有中央领导的不同意见,有朋友之间的冲突,更有夫妻之间的思想认识碰撞,甚至在军队内部也有保旗与砍旗之争。“两个凡是”派认为,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”的核心就是否认毛泽东思想是真理。有军队政治部门高级干部,甚至把马克思、列宁、毛泽东、邓小平话列成表加以对比。一时间,思想混乱、人心惶惶。又是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,要求全党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,号召人们打破精神枷锁,让思想来一个大解放。
剧中,没有把不同思想认识的同志,简单的用斗争、组织处理的方法解决矛盾,而是通过讨论澄清认识,这本身就是对文革极左思潮的批判。本剧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,伟人不是高大上,而是很接地气,小平同志对小字辈的舐犊之情真切感人,他与工人谈话交流,以故事说理,根本不象身居高位的领导,就象邻居大爷。
全剧以记录片的方式,引领观众视觉触摸那个特殊时代,感受在历史转折中,小平同志拨乱反正,力挽狂澜的风采。